上海人为什么精明(上海的崛起,决定了上海人的生活)

jk 71686次浏览

最佳答案 传统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当然是最习惯于在熟人世界里生活的人。笔者认为最传统的中国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中部和西北部。如山东,孔子之乡,文化之源,民风重信重义;又如西安,最早...

传统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当然是最习惯于在熟人世界里生活的人。笔者认为最传统的中国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中部和西北部。如山东,孔子之乡,文化之源,民风重信重义;又如西安,最早的千年之都,是包括西周、秦、西汉、隋、唐在内的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无以伦比,民风彪悍。笔者认为,最有血性的传统中国人基本都住这两个地方了。

而上海,中国的东方明珠,最大的移民城市。开埠于1843年,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地区,虽然这种开放是在坚船利炮下的不情不愿。1845年11月,上海设立外国租界,并持续到1943年8月。在这片土地上,百年西方文化的运行,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上海人看××全国人民,全国人民讨×上海人。为什么?(这话必须处理一下,否则头条不让发布,大家自己脑补,都懂的)

清朝末期,上海只是个小渔村,本地人很少,谈不上任何发展。当时这块地方归松江府管辖,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列强之所以选中上海,源于他们对经济发展的经验,认为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易于发展贸易。

列强选择在黄浦江边建立租界,与世界通商,很快把上海经济搞了上去。全国各地的中国人、全球各地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上海,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外国人就不说了,来上海的中国人,大多背景离乡。中国社会的熟人世界文化,使得中国人轻易不愿离开家乡,如非万不得已,实在生活不下去,或者家乡没有了亲人,是不愿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的。所以,一开始迁移到上海生活的中国人(以江苏人为主),大多孑然一身,没有牵挂,甚至是逃难而来。也就是说,最初一批来上海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生存的根基。来到上海以后,他们面对的都是陌生人。而西方人又用了近百年逐渐教会了他们在陌生人世界生存的要诀。而陌生人世界调和的工具——基督教也在上海迅速得到了发展。

随着上海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浙江、广东、山东、安徽,这些传统精于经商的省份陆续有人移民上海,在陌生人的世界里闯荡,他们很快发现,这里能做大生意。

第二代、第三代上海人,都是出生生活在陌生人的世界,但带着父辈尚存的熟人世界思维模式。所以,老上海的居住区是里弄式的,这是一种中国乡村熟人世界居住模式的延伸,由于上海大都市里的寸土寸金,只有这种里弄式居住能够兼顾城市空间和熟人文化的冲突。

接下来的一切,就好解释了。有熟人世界思维的中国人,被迫学习用陌生人世界的思维方式思考、沟通,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洋气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他们自称为海派文化,意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地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熟人世界的思维与陌生人世界的理念在此碰撞,由此诞生的上海人变得不那么中国。所以,中国共产党最初在上海蓬勃发展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只有这块土地才最能接受外来思想的冲击。

对于全国人民来说,上海人给人的感觉是精明小气、守规矩、胆小而没有开拓精神。却不知,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大气来源于对熟人世界的心中有数,大家都是熟人,不怕你骗人,除非你想断了三亲六戚九村十八寨那么多的熟人,否则,熟人世界的运行秩序会逼得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中国人大气,称之为中原气魄,是因为不怕你耍心眼。但是,你去陌生人世界试试。一个习惯于熟人世界的人,在陌生人世界只会有两种行为:要么被人骗得极惨,要么放下思想包袱,把同是熟人世界来的人骗得极惨。上海人的精明正是在陌生人世界吃亏吃出来的,上海人学会了在陌生人世界保护自己。当上海人的精明一代代传承下去,当全国人民讨厌上海人的精明时,上海人的回应只是满不在乎地一笑,不屑于争辩,也就更让人感到可恶。而上海人的高傲,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近代积弱,西方文化强势有关。

上海人守规矩、重契约。商界有个著名的段子:与上海人做生意,一开始好烦,什么都谈,谈得太细,谈完了还得写下来,还得签字。但是签完字以后,严格按契约执行,一丝不苟,坚决履行下去。某省人(这里就不点名哪个省了,否则过不了审),事先拍胸脯,什么都答应,什么都不问,好像很有把握、很信任人,但真开始干活了,这个不行,那个不会,这个要拖拖,那个没钱,很快就没法做下去了。上海之所以成为全国商业环境最好的地区,全国人民即讨×上海人,又愿意和上海人做生意,与其严谨的行事作风、重诺的商业契约精神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精神正是陌生人世界的特点。

那么熟人世界就没有商业信用么?就不讲契约精神吗?熟人世界也讲信用,但是和契约精神没关系。熟人世界的信用圈子很小。对于批发商人来说,常年做生意的老主顾就这几家,已经很熟悉了,甚至有的已经联姻或结拜。如果失信背叛,对于其生意来说将是摧毁性的。而零售商的店铺固定于一城一地,如果失信,大家都不来买了,他也得完蛋。所以熟人世界的商业受到社会文化力量的制约,极重信用,但这不是契约精神。其缺点是:圈子太小,生意做不大,也不敢做大。做大了就要接触陌生人,不放心啊。

陌生人世界重视契约精神,前文说过,这和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态密不可分。同样是受到社会文化力量的制约,而且还加上了宗教信仰的制约、并上升到国家法律力量的制约,多重制约下,西方人对契约很放心,这导致他们敢于和陌生人做生意,生意圈也就容易做大。所以,中国如果不能迅速适应陌生人世界的行为法则,就无法在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下,产生大的、世界性的公司。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司做不大,一来和产品技术有关、二来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无关系。

问题来了。既然上海人是最像西方人的中国人,为什么上海没有诞生大公司呢?历数全国著名企业家,真没找出几个上海人来。可是你可以数数,有多少CEO是上海人。上海人讲规则,所以擅长管理。

上海的经济情况长期以来在中国是最好的,人民的物质生活在中国也是最好的,上海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一直排名全国第一。上海人安逸的生活使这块土地已经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相反他是中国商业环境最规范最成熟的地方。在上海,想要空手套白狼赚第一桶金几乎不可能。上海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儿的地方,这是成熟市场的基本特征。

上海人不愿离开上海舒适的生活,而上海又不是冒险家的乐园,带来的结果就是求稳第一,稳定发展。那么上海人会一直这样稳下去?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小富即安?不,太小看上海人了。

上海的崛起,决定了上海人的基因里是富有冒险精神的,但是陌生人世界养成的精明,让上海人总是习惯谋定而后动。那么,什么时候算谋定了呢?

上海的第二次移民潮起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策之后,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新一批移民来到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但是新上海人没有社会根基,他们必须拼命努力工作,为下一代打下上海生活的基础。这批人或成为企业精英,或在上海开创企业,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批人没有退路,只有向前。所以,不管谋得怎么样了都要动。

那么原有的老上海人呢?上海的房价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传统的上海人一般来说手里都有三套住房,小夫妻一套,双方父母各一套。如果家庭条件略宽裕,早些年房价还不高的时候,还买过些投资房,那今后的日子更是稳稳的。单靠房屋租金,比许多打工仔甚至高级白领的日子都来得舒服。没有了生活的后顾之忧,也看不上那点死工资,上海人创业试试的心思就会蠢蠢欲动,冒险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试试看,说不定就成了呢?就算不成,家里那几套房子收租,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笔者预测:自90后上海年轻人开始,以后的00后、10后,未来三十年必将是上海年轻人创业的黄金期。这就是上海人的谋定而后动:开始冒险前,让自己先没风险,未思进先思退。

笔者再预测:上海人的创业依旧不会是快速扩张型的,速度虽不快,但是很稳,这符合上海人精明的风格。上海人的企业或许不会是行业里最出跳的,但一定是名列前茅的。或许等排名一二的企业都死了,新的企业上来了,上海企业的排名依然上不了几名,但是上海的企业最稳,活的时间最久。然后,等到百年之后呢?上海的文化优势会让一大批立足于上海的企业成为行业翘楚甚至百年老字号,文化的优越性会确保上海的经久不衰。

上海的文化优越性是什么?在中国中西文化结合得最好的那个城市。

有人也许要问:天津也有租界,广州也有租界,为什么广州和天津成不了上海?广州和天津原本就属较为成熟的中国大城市,不像上海是从一张白纸发展起来的,原有文化痕迹较少,所以较为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广州和天津原有传统文化力量强大,居民熟人圈牢固,不似上海发展之初没有熟人圈,况且租界存在期比上海还短近20年,受影响有限。

和上海有类比性的是:深圳。深圳也是移民城市,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移民城市,同样是从小渔村发展而来,同样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样是一张白纸,同样一帮中国人背井离乡打拼冒险。但深圳与熟人世界的剥离度不如上海,而百年租界对上海的影响,对于深圳来说,只能由一个香港来替代。但深圳的优势在于更加年轻,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直接向现代社会学习,从无到有,更敢甩开膀子干。所以深圳现在已经是世界的创新中心之一了。

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心必然是上海+深圳。至于香港,它的文化已经变味儿,在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上都已经不具有优势。

以上分析归结为一句话: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讨厌,其本质是文化冲突。如果你是外国人,大家也算理解,偏偏你上海人不是外国人,只不过学了几年外国人,屌什么!?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上海的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质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上,自改革开放第二代移民上海潮开始,这种变化就一直在进行了。

当然,也不能全国都和上海一个样,在大陆深处的一些地方保留更多的传统,从而确保一定的文化多元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看来,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地理一样,要有进有退。进则无限趋向象限图中间,但决不能被拉到另一个象限;退则固守自身传统,以确保文化不灭。中国是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也曾多次被灭国,但每次都能复国,原因就在于将自己的文化保护得很好。但过于固守传统,不能求新求变,学习外来文化优点,就容易固步自封,走上国家衰亡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