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昆的儿子(董卿的职业精神是怎样的?)

jk 33660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某个瞬间有过这样的感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前两天在《主持人大赛》新闻类晋级总决赛的现场,董卿对选手王嘉宁的点评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某个瞬间有过这样的感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前两天在《主持人大赛》新闻类晋级总决赛的现场,董卿对选手王嘉宁的点评就让我有了这样的触动。


给到王嘉宁的图片题目是这样的,前一分钟展现的图片内容是人和动物的对立。



后一分钟呈现出的完整图片内容是一根平衡木上坐着的两个“主人公”在进行一场关于生死的选择。


活不代表赢,先死也不代表输。



相比我们很多人,王嘉宁的解读已经很清晰了,延伸的也很到位。



但就是这样一张图片,董卿是这么说的:


“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 。即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



她给出的解读字字珠玑,句句是金句,是真的绝!


尤其是那句: “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听完之后更是给人留下了醍醐灌顶似的深思!



说起董卿,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联想到端庄大气知性等名词,从2005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她连续主持了13场春节联欢晚会。


好像 有她在的晚会节目瞬间质量就上去了,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任何意外都能变成可控的。


(图源来自网络)


这么多年的主持生涯,她留下的名场面和经典模范“案例”可真的是数不胜数。



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中董卿的救场被称为著名的 “金色三分钟”。


当时节目时长控制有误,节目表演完据零点钟声敲响之前 有两分半的空余时间,导演要求董卿顶上,靠临场发挥,要补足这两分半。



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时,耳麦里的导播又告诉她: “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了。”


董卿有条不紊地再次进行调整,准备结束,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 “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


都这样了,董卿依旧临危不乱,她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后,卡住点和观众进行倒计时。



整个过程全场观众没有听出来任何问题, 这种润物细无声,化危机与无形之中的应变能力真的是非常专业了!


除此之外,17年 “董卿下跪” 这个话题也曾一度引爆网络。


17年,96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做客《开学第一课》。


许渊冲老先生年龄已高,在台上是坐着的, 董卿为了尊重,也为了更好更清晰的沟通和交流,更为了保持着和老先生平视或者仰视的角度,她跪在底下和老先生进行沟通采访。


(图源来自网络)


这也不是她第一次“下跪”了,早在2013年的公安部春晚,她也是半跪着采访坐在轮椅上的“最美警察”李博亚。


(图源来自网络)


还有《朗读者》里,遇到不方便站起的嘉宾,或者孩子,她都会以半跪的姿势保持平视的角度去采访跟他们交流。


(图源来自网络)


真正优雅的人不是没有脾气,而是发起火来也不会咄咄逼人。


我们都知道自2009年刘谦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和董卿搭档变魔术后,董卿身上自此就多了一个“托”的标签。



某次在某个节目上董卿因为魔术表演中当托儿的问题与台下嘉宾起了争执。


这位嘉宾毫不留情的说:“假设这两个托不是他们两位,而是没有任何职业精神的托,就像董卿老师这样的”。



做主持人已经二十多年的董卿,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台上发飙了:


我告诉你什么叫职业精神, 把最好的结果直接呈现给你就是职业精神 ,你以为在那搅局就叫职业精神吗?所有的演员在台上干什么,在台上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这就叫职业精神,懂吗!我为什么愿意当托,就是为了在大年三十把最好的节目呈现给观众!说我什么都可以。你管他真的假的, 我知道它是假的,我也愿意当他是真的,只要你看得高兴!



这么多年间,在各种公开场合她好像从来就没有失态过。


无论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出口成章,诗词句的应用自如、对答如流。



还是在《朗读者》中妙语连珠、有条不紊地掌控全局。



她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了,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女人,不在于每天用多精湛的化妆术粉饰自己,也不在于穿的是多昂贵的名牌衣服,戴多贵的首饰,而是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大气、优雅和肚子里实实在在拥有的才学。



那么董卿是如何修炼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首先董卿能有今天这样的满腹经纶离不开从小 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



不仅每天要跑一千米,还不让她照镜子。



从刚开始识字的时候,父亲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再背下来检查。



上了中学,父亲每天会给她开书单,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名著,并且要摘抄书中的精彩句子。



因为优异的成绩,董卿只读到四年级就破格跳级进入初中。



从小就培养她独立自主的能力,每次放寒假别的小孩都在玩,她却被爸爸“安排”打工。



董卿曾在采访中说过,因为父亲的严厉,自己曾动过轻生的念头。



但在后来的成长中,她渐渐的意识到,正是因为父亲当初的严厉要求,她才有这么多的知识储备,也因此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句话用在董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父亲的严厉,让董卿成为一个内心挺强大的孩子。



童年的养成的独立不仅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它还体现在遇事能保持清醒客观的态度。


不被困难所降服,不在安逸中沉沦,不因掌声而迷失。



董卿1991年9月考入浙江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大专)。毕业后董卿被分在浙江省话剧团,但是到了团里之后并没有什么戏可拍。


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试,自己也顺道考了一下,结果却意外的被录取了,就这样误打误撞迎来她的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接着东方电视台要向全国招聘,董卿很幸运的获得了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工作的机会。


但到了上海之后,因为是信任的缘故,董卿无比失落,发现自己是从成千上万人中挑出来的,根本没人理她,也没节目可做。


但此时的董卿没有打退堂鼓也没有,就此放弃,趁着这个机会,她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


这也为她后来赢得更多的机遇埋下了伏笔。



她优秀的地方不仅是努力让自己配得上更多的机遇,她还非常勇敢的能抓住机遇。


进入央视之前,董卿在上海已经是知名主持人,生活安稳,工作量能接受。


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成立,节目《魅力12》向董卿发出邀请。



进入中央电视台后,她的主持事业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地稳定上升,也获得了地方和国家级的大量重大活动的主持机会。


自05年主持春晚以来,她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名、优播音员主持人”,成为稳稳的央视一姐。


甚至在此之间,她还继续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MFA艺术硕士学位。



此时的董卿可以称得上是名利双收,事业当红正处在飞速上升期,但这时的她选择了停下脚步。


2014年,她决定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修,调整生活节奏,留学深造一年。



进修回国后董卿的事业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更清楚自己的方向,2017“退下”春晚舞台的她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大放光彩。


还第一次担任了制作人并主持了《朗读者》,并获得豆瓣9.3的高分。



看完董卿努力上进,一步步稳步前进的人生历程,至此好像快被夸成了圣人。


但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圣贤,孰能无过?


董卿失误过么?当然!


2009年春晚,主持人董卿在介绍 马东 时,说成了 “马先生之子马季” ,当时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错误。


总导演郎昆通过耳麦叮嘱所有人不要告诉董卿,以免影响董卿的主持情绪。



下台后知道了自己错误的董卿春晚庆功会也没心思参加,一个人躲在家里哭了3天。


后来她在元宵晚会中特别郑重的挽救了自己的错误,由于她认错态度的诚恳,不仅没有人责备她,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欣赏。


更重要的是之后的董卿再没有出现过失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去年靠失误出了圈的主持人—— 朱丹


想当年她也是某台的一把手,专业素质应该是相当硬的,但是没想到的是迪丽热妈、丑比畅、周丽娜的 骚凹瑞 过后还有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赵立农……



相比之下 ,董卿的专业和优雅真的无可比拟。


“读”完董卿,确实受益匪浅,做一个“美丽”的女人,内在永远比外貌更加重要。


首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真没错,读书不是为了必须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培养气质,修身养性,扩宽眼界,为了不必听闻啥都大惊小怪。


另外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一直不停的进步,才能不被困难绊住脚,不被成功迷住眼。


最后,愿我的姐妹都能像董卿一样保持清醒独立,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