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本文来源:增慧学堂 转自:广州光孝寺 在唐代的译经院中,根据各人的分工不同,设有译立、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等译...
在唐代的译经院中,根据各人的分工不同,设有译立、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等译场9位,分别掌管不同的任务。
①译立
:这是译场的中心任务。他的任务是宣读贝叶经上的梵本原文,并讲解其意义。
②笔受
:笔受的任务是缀文,即依据译主的翻译将梵语的意义用汉文记录下来。在译场中,一个译主往往要配备好几名笔受,以便相互校对,防止错谬。
③度语
:也叫传语,即是口头翻译。有的译场请的是外国来华僧人做译主。译主不懂汉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来居中口头翻译,将译主的意思转移出来。如果译主是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人,或者精通汉文的外国僧人,那就用不着度语了。
④证梵本
:即将译好的初稿与梵文的原文再进行校对,看看与原文义有没有出入。
⑤证义
:就是对经典的文义进行审阅,看看有无错误的地方。
⑥梵呗
:译经场在开始翻译一部经之前,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梵呗的成员讽诵咒章,赞叹三宝,通过一定的仪轨清净坛城,请佛加持,祈愿翻译工作顺利圆满。
⑦校勘
:翻译完毕后需重新誊写清楚,校勘即是将誊写本与原稿校阅一遍,防止抄错。
⑧润文
:也即是对译文进行修饰。在译经时,译文不但要求准确,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文采,担任这一工作的人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文学功底以及文学素养。
⑨监护大使
:这是代表官方监护译经事业的官员。当一部经典译成后,如果译立认为已经完善妥当,即将经典交托于监护大使,由监护大使再奉呈于朝廷,以供皇帝的阅览。
古代的佛经翻译是一种集体劳动,并有严格的制度。因为译经制度和仪式的规范严谨,所以才能翻译出如今这么多高质量的汉文佛典,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感恩曾经的译师与施主。后世人们的任何一点因为读诵经论而升起的智慧与了悟,都离不开曾经的心血与功德。
本文来源:增慧学堂
转自:广州光孝寺